首页
推荐
公告
登录
注册

中国“内卷化”严重,我们该怎么面对?

2022/8/3 | 作者:网络 | 1661次阅读 | 收藏 | 放松 |

从葛优躺到躺平,躺平并不是一个新潮的概念。



在六年前,一张入选2016十大热词的“葛优躺”就已经完成了初代躺平文化的启蒙,那时图片上的葛大爷还有头发,他所扮演的角色胡子拉碴,穿着奶奶花衬衫,嘴角微张宛若灵魂出窍,瘫软地躺在别人家的沙发上,一脸生无可恋的样子。

而这个角色所代表的,正是那个年代成天无所事事游手好闲,不想自我奋斗,不成功也没有关系,希望天上掉馅饼的生活方式。而这样生活方式下的葛大爷,和当前不想上班只想退休的躺平一族如出一辙。


而几年前的丧文化会以躺平的姿势卷土重来,离不开现实的残酷锤炼。

2021年的年轻人迅速经历了基金、股票、数字货币的轮流收割,终于完成了从“只想搞钱”到“我想躺平”的转变,接受了自己只是个“韭菜”的残酷现实。

而因为疫情肆虐,几百万归国的留学生,进入了原本就拥挤不堪的就业赛道,在逐级传导的竞争中,蛋糕被再一次分配。原本还能找到一份不错职业的普通高校的“普通学生”,就只能在残酷的就业竞赛中躺平。



说到“躺”,还不得不提的就是“公务员”。铁饭碗,旱涝保收,体制内所带来的稳定和可靠,在内卷996时代显得无比诱人。多少曾对“稳定工作”嗤之以鼻的年轻人,在面对高压工作和环评KPI时,都留下了年少无知的眼泪。

胡润百富榜创始人胡润在接受十三邀对谈时也提到这个现象,“十几年前教育行业的首富是俞敏洪,因为很多人想出国,想在跨国公司工作……大约两年前,张邦鑫被中公教育的李永新超越了,这个时候,扩招后的大学生都在挤独木桥想考公务员。”

对于年轻的躺平一族来说,稳定胜于一切,双休不加班远比996的高薪“香”得多。



这种新时代的「躺平心态」也并非是我国独有。日本出现了贫穷而低欲望的“下流社会”,韩国也产生了一大批年轻人,他们主动抛弃恋爱、结婚、生子,被称为“三抛”世代,一部分人接着把人际关系、房产、梦想和希望一一抛弃,甚至丢盔卸甲到一无所有的程度,变成“七抛”“N抛”。




躺平之下,是无助的年轻人



为什么代表着无所作为、庸庸碌碌、一事无成、自嘲戏谑的丧文化会在网络空间里受到年轻人的欢迎和追捧?



来自南京师范大学新传学院的学者冯铭钰认为“丧文化”是“社会安全阀(social safety valve)”机制的一种体现,即通过提供一个正规的渠道来消除平时蓄积的负面情绪。也就是说,“丧文化”在残酷的现实和年轻人之间制造出了一个缓冲地带,年轻人在其中能用语言这种最为轻微的方式化解隐藏的对抗和冲突。

而躺平一词表现出来的悲观、不振、消沉、萎靡,也是国内年轻人的热情,被残酷内卷现实稀释后的真实态度。面对自己无力高攀的房价和无法躲避的996系统时,他们用“躺平”进行着暂时的消极反抗。


“习得性无助(Learned helplessness)”是另一个常用于解释“丧文化”心理机制的理论。这个术语是由美国心理学家马丁·塞利格曼和史蒂芬 · 迈尔于1967年创造的。这对夫妇正在进行动物行为的研究,其中包括一项对狗实施电击的实验。在展开的实验中,那些意识到自己无法逃离电击的狗狗们停止了尝试,即使它们原本就可以通过跳过障碍物来避免电击。



本来可以采取行动避免不好的结果,却选择相信痛苦一定会到来,放弃任何反抗。这种被动的消极行为,就是“习得性无助”。而习得性无助的狗狗,像极了放弃挣扎、选择躺平的年轻人。

塞利格曼后来在人类身上,也复现了这个效应。他招募了一群大学生进行实验,把他们关在一间房间里,强迫这些大学生听让人心烦的噪声。

研究发现,当大学生在一开始就发现无论如何都不能使噪声停止,即使后来塞利格曼告诉了他们关掉噪声的方法,而大多数学生也会听任刺耳的噪声一直持续地响下去。只用一次不可控的噪音,就能让这些大学生形成习得性无助的心理状态。


小到被父母辱骂,学习成绩落后不理想,大到天灾人祸,局部战争等极端情况,大量处于不可控情境下的人,身上都常常会出现“习得性无助”的特征。这种无助就像摄魂怪,虽然它不直接攻击人的肉体,但对灵魂留下的伤害,会让人感到无尽的痛苦和绝望。



在内卷的现实中,无助和被命运推着走的感觉笼罩着整个时代,年轻人无法在当下的生活中找到掌控感。且随着时间的推移,这种失控感会变得更加复杂,年轻人容易在认知、情感和行为三个方面表现出消极状态:在认知上认为自己的能力不足无法实现对于结果的改变,在行为上则停止尝试,在情绪上表现出一种“躺平”的心理状态。




除了躺和卷,其实还有选择



“习得性无助”下的躺平,也是会带来一定后果的。最常见的是低成就动机,即不再对获得成功具有心理动力。对于“躺平”一族而言,成功的诱惑远远小于他们对于失败的恐惧,出现机会也不会抓住,而是躺平,也不再指望自己能成功 。

其次就是低自我概念,在现实面前的无力感会一点点降低他们的自我评价和自我认同。继而形成消极定势,认定自己不会有任何成就,只是一个“Loser”。他们的自我效能感也在负面的自我知觉下进一步降低,不愿意相信自己有能力解决问题。对于生活中出现的挑战,往往会显得很消极。如果你也陷入了习得性无助的怪圈,希望以下tips可以帮助你:



1.学习正确归因


引导自己进行正确的成败归因,将成败的原因归结于可控的因素,例如是否努力,以此来提高自己的动机,形成正确的、积极的归因倾向。在思考的过程中,找到正确的原因也可以提升自己的掌控感。



2.着眼于小目标

不要急着建立千秋大业,而是先把眼下的一步步做好,完成那些看似微不足道的小任务。那些看似小小的进步和成绩,却能用来不时激励自己,形成正向反馈,而这种成就感可以帮助我们走出无助的阴霾,一步步勇敢地靠近星辰大海。



3.接纳自己

处于内卷时代的我们,不可避免地会受到世俗定义的成功标准的影响,因此,我们可以试着去自己定义内心成功的标准,并试着看见真实的自己、接纳自己。每个人都有其局限和缺点,学会直面不完美的自己,建立对自我的客观认知,接纳自己的不完美,避免陷入无意义的内耗之中。


其实,尽管我们身处内卷时代,但在躺和卷之间,还是可以走出一条不一样的路。而这条路需要的,仅仅是再勇敢一点。


正如刘擎教授接受采访时说道,“在卷和躺之间是一个光谱,有很多很多选项,你可以找到一个自己恰当的位置,而且你可以调整。这是可以选择的。”


最新评论 (文明上网 理性发言)

318条评论
      数据加载中,请稍后...